English

汪品先院士痛失“接班人”

1999-11-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冯永锋 我有话说

11月3日是中科院中外学者学术报告会的最后一天。上午,听完丁肇中教授的《我与20世纪实验物理学》的精彩报告,记者趁休息时间来到大厅,却在大厅里意外遇到了中科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教授。记得昨天上午的报告会上,身为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主任的汪品先教授作了《深海研究与新世纪的地球科学》的学术报告,令在座几百名听众产生深深的敬意和联想,只是当时已经时过中午,不好打搅汪教授,记者才压下了马上采访的念头。

汪教授长期从事我国海域古海洋学、海洋微体古生物学和我国环境宏观演化的研究,系统分析我国近海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控制因素,发现南海在冰期旋回中对环境信号的放大效应和西太平洋边缘海对我国陆地环境演变的重大影响,并作为首席科学家于今年春天成功地主持了中国海区首次深海科学钻探。

但现在看上去,他精神不太集中,他的脑中似乎有块大石头压着。他对记者说他马上要去海南参加他学生的追悼会,因为,“我最好的学生出事了。”

说完这句话汪教授眼圈就红了:“他一直都非常优秀。他要到海底采珊瑚,因为我们是搞古海洋地质的,要做深海采样,要靠这些样本研究从前的气候,其中珊瑚是比较好的样本。珊瑚一年长一段,就像树的年轮,采来了样本就可以通过分析珊瑚的历史来分析过去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现在他在日本北海道大学任教,我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一直留着,等着让他接我的位子,分担我的工作。他叫王律江,今年才35岁。”

“前一阵子他自己获得了一点日本方面的经费,就领着头,跟几个日本科学家合作搞这个项目,都快结束了,结果在最后关头出事了。当时也有职业的潜水员,但他要自己下去,总想自己亲临现场,结果他下去后就一直没有上来,最后把他拉上来一看,已经不行了。现在还分析不出是什么原因。他是我们这个专业唯一在三大国际会议上作国际报告的人,那时他还没有毕业。他还在读我的博士生的时候就到剑桥大学作国际报告了。”

据汪教授介绍,他们在海口附近的海上做采样,几天的野外工作快结束了,到了最后一天,结果他就出事了。更糟糕的是这个点离海口海岸不太近,事发后小船还走了两个小时才到岸上,到这时再抢救已经来不及了。

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里,汪教授极力想跟我们说清到底发生了多么严重的事,中国损失了一个多么优秀的科学家。可他还是没法控制自己,理不清思路。然后,他马上就走出了大厅,准备赶往海口,参加第二天举行的追悼会。

记者回来后查看了一下报纸,果然,在去年11月份,本报曾经刊发过《高等学校第一批特聘教授岗位学科名单》,《名单》上说:“经‘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高等学校第一批148个特聘教授岗位现已产生。获教授岗位的高等学校将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特聘教授。”在148个岗位中,记者找到了“同济大学海洋地质”这个岗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